家里這麼多人,唐荼荼把哥哥當哥哥,把珠珠當妹妹,就連不是親娘的唐夫人,一聲“母親”都得真心實意。
只有這聲“爹”的時候,唐荼荼有點不不愿的。每回“爹”字含在舌尖,囫圇一下就過去了。
最恨兩種人,一是浪費財的人,二是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人。
唐老爺升后依舊節儉,沒穿褪兒的服絕不扔,街上瞧上了什麼古玩字畫,他也從不買,只多跑兩趟兒,過過眼癮;每每閉衙后,同僚們都聚在一塊兒攢局喝酒,攢三五回,唐老爺也不定去一回。
第一點他沾不著。
可第二點,在其位不謀其政,他占得扎扎實實。
迂腐,無知,遲鈍,膽小。對下,不了解民生世;對上,又毫無政治敏度,上峰說一步,他做一步,踢一腳,他走一下。上峰還沒待的事兒,他就閉起眼睛耳朵,不聽也不看。
這樣的人,五品應該就到頭了,再升就是全家的災難。
能教出哥哥這樣一個腦子清醒的兒子,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。
唐荼荼坐在一旁喝著那碗綠豆銀耳粥,冷靜直觀地省視著爹,心說得想個法子,讓哥哥多往娘那邊走,開闊眼界。本來死讀書就不是什麼好事,家里再有這麼一位父親天天耳濡目染,對哥哥前途無益。
可想完這一遭,另有一點思路朝著別的方向冒了頭。唐荼荼出聲問:“爹,朝會時,太子在麼?”
唐老爺一愣:“那自然是在的。皇上這事兒攪得頭疼,朝會沒完就散了,傳了太醫來瞧了瞧,好像是過了暑氣。太子殿下親自給皇上涂了清涼散,寬了好一會兒,才攙著皇上上了鑾駕,往書房去了。”
唐老爺是值,皇上沒離殿,就沒準還會有事兒要問,值是不能提前走的,他一直留在門邊候著,把殿里殿的事兒看得全。
唐荼荼點點頭,再不開口了。
學校貢舉是禮部的事兒,禮部尚書在書房挨訓,下屬個個兩眼抓瞎;儲君忙著安父親,承歡膝下做大孝子。
這位太子素有仁德名,坊間與他有關的故事也頗多,什麼太子禮賢下士、門客過千,每年哪兒遭災哪兒遭難,太子都帶頭捐銀捐,賢名攢了一簍子。
幾乎把忠孝仁義禮智信七樣占了個全,說是古圣賢再世也不為過。
而二殿下的名聲,唐荼荼卻沒怎麼聽過,上回娘過府的時候,倒是提過一句“二殿下名聲不錯”。
可照今日的事兒瞧,當街斬人,唐荼荼覺得二殿下就算有名聲,怕也是兇名惡名的名,百姓最多夸他一句執法公正。
頭回在后院見他,大晚上的,他帶著人大張旗鼓地緝盜;這回見他,又是在查辦員。分明不是自己的差事,皇上手一指,他就得去解決麻煩。
像一把指哪兒打哪兒的刀。
這頭走著神,唐老爺和夫人絮絮叨叨說了幾句話,又猛地想起最要的,轉向兒子,苦口婆心道。
“義山啊,以后可萬萬不敢再做揭發員這樣的事兒了,你還是個孩子,又沒什麼大冤大難,何苦走這條路子——還有跟人斗也不對,白捱了這一頓打,那群渾小子下手沒個輕重,萬一傷著了腦袋,著了眼睛,你豈不是要后悔一輩子?”
“你是要讀書、考科舉、上場的人,要時刻記得保全自己,以后遇上岳家小兒那樣的渾貨,咱們不跟他吵,要跟他講道理,他要是不聽,咱們就不說了。”
“像他那樣只知道投機取巧的人,路走不遠,遲早得栽跟頭。你學問好,天賦也不差,將來走得一定比他遠,跟他計較什麼?”
自那日父子倆不歡而散之后,唐老爺這幾日一直跟兒子僵持著,倒不是他跟兒子置氣,而是唐厚孜一筋,繃住了就不理他,每天飯點喊一聲“父親”,便再無話了。
唐老爺自己想了想,也知道他這年紀的年人想的是什麼,反省自己那日的話也覺說得不妥,今天這話就要和緩多了。
唐厚孜上稱著“是”,心里卻覺得,爹說的道理既對,又不對。
爹是個綿子,母親脾氣也不厲害,在老宅時總是要被別房的叔嬸占些便宜。分家時也是退了又退,幾房叔嬸嬉皮笑臉步步,到最后別說分家了,連自家院里的東西都沒能全帶走。
一直忍,一直退,退到無路可退的時候,誰能手幫自己呢?
唐厚孜這麼想著,不由地往妹妹的方向看了一眼。
妹妹拿行告訴他,有些事“徐徐圖之”是圖不下結果的,得當機立斷了結了,不要慢招,要巧招,有底牌在手里,用與不用,就都由自己做主了。
“……義山?義山?”
唐厚孜忙欠道:“爹,我在聽的。”
“既然事已了了,什麼都別想了,你快好好溫習功課吧,初八就要下場,沒幾天了。”
今日跟在圣旨后邊,禮部也出了告示,定下了鄉試開考的日子。比往年往前挪兩月,別的時間一如舊時安排,初八開始貢院,總共考三場,各三天,九天七夜,中間換兩次場。
一家人說完話,還不到午時,府里的廚房剛起灶,前院的家丁便歡天喜地地進來傳話。
“老爺,夫人!外邊來了好多人,說是二皇子有賞,你們出去接賞呢。”
“為何要賞?賞什麼?”唐老爺和夫人愕然對了一眼,忙去外院迎。
來送賞的是個公公,領著八個侍衛。那公公是二皇子府里的管事監,姓徐,是個人,瞧見唐老爺杵在那兒,不知該怎麼接這賞,忙三兩步走到唐老爺跟前,笑道。
“怎勞大人出來?這是殿下的私賞,不必拘泥禮數。二姑娘,快上前來。”
唐荼荼還沒迷瞪過來,被母親推了上前。
徐公公便展開箋紙,抑揚頓挫地念。
“賞——白銀五十兩,文房四寶一套,《太平覽》半套,金銀鴨子一只,翅子一碗、太湖三寶疊燴一盆、喜鵲銜花一道、玉兔白菜一道、蓮香銀卷一道……”
唐荼荼:“……”
前半段正兒八經,后半段全跑了,一樣樣的都是菜名,足足念了有十多道菜才停下。
侍衛們抬著一大箱子書、提著好幾個沉甸甸的食盒,一樣一樣地給唐府下人。
唐老爺納悶得厲害,回頭瞧了瞧荼荼,以眼神問這是什麼意思,兒卻沒領會他眼。
唐老爺只好拱手問徐公公:“這些菜是……二殿下府里做的?”
徐公公含笑瞧著唐荼荼:“倒不是殿下府里做的,是在香滿樓訂的一桌席。二殿下特特待奴才——‘去香滿樓點上一桌席,葷菜多點,樓里幾樣招牌菜也別落下,給唐二姑娘送過去’。”
徐公公一字不地傳完主子話,眉開眼笑地又補了一句:“連這點小事兒,殿下都親自待。奴才還從沒見過殿下對哪位姑娘這樣著呢,姑娘好福氣。”
唐老爺更傻了,這都什麼跟什麼。
徐公公自以為甜地說了句俏皮話,他瞧二姑娘雖然胖,但畢竟二殿下又非常人……
徐公公心里七拐八拐地繞了一圈,認定這位遲早是要過府的,權當結了個善緣,與唐老爺拱手作了別,帶著人走了。
什麼“好福氣”?一副輕賤語氣。
唐厚孜聽得臉都青了,趁著爹娘都在看那箱子書,拉著荼荼一路走到影壁后,氣得面紅耳赤的,又不敢大聲,咬牙切齒問:“那二皇子上午欺負你了?他是不是欺負你了!”
“欺負我什麼?”唐荼荼愣了愣,頭都大了一圈:“沒有,哥,你想什麼呢。”
“真的沒有?”唐厚孜著問:“那他為何專門挑你問話?還要關著門,男大防都不避諱,與你說了那麼久的悄悄話,不定心里怎麼想的。”
唐荼荼想:大概是因為……上回在他面前到暈倒吧……二皇子以為自己吃不飽?
可那晚上的事,唐荼荼沒法跟哥哥說,只好編了個不著調的瞎話:“上午我進了雅間聽殿下訓話,桌上放著兩盤點心,我早上沒吃飯,得厲害,就把點心全吃了,殿下笑我胃口大,說送我一桌菜,行了吧?”
噢……
這倒應該是真的。
這話放上特別合合理。唐厚孜冷靜下來,回想起二殿下的英姿,再瞧了瞧妹妹的姿容,生生錯開了眼睛。
“爹,母親,既然殿下都賞了席面,咱們快用膳吧。”
家里的飯桌不大,十二道菜,一桌只能勉勉強強擺下,連放碗的地兒都沒了。因為是殿下賞賜,唐老爺和唐夫人也不敢輕慢,仆人拿出了家里過年才會用的一套白玉盤。
唐荼荼看著他們提筷前都要對著北邊拱拱手的恭敬樣,心里滋味復雜。
心想,二皇子這是惦記著那天晚上暈的事?還是想表揚上午那一棒擋得好?還是懊惱他自己淺言深犯了大忌,聽了一耳朵皇家聞,便拿點好吃的堵?
沒想出個頭緒來。
“姐,這個魚什麼,好好吃!”唐珠珠好吃得眼睛都亮了。
“這個鴨子也好好吃,二殿下在哪兒買的?你快嘗嘗,多好吃!”
珠珠個子矮,家里椅子高,沒給專門打椅子,珠珠兩條懸著,一激就兩劃拉,唐荼荼腳被腳尖蹭了一下,這傻妞又“哎呀”一聲,忙彎腰拿手絹給拍了拍。
唐夫人皺起眉,想嘮叨珠珠吃飯不能這麼沒規矩,一張,又被這傻孩子逗笑了。
香滿樓是京城最貴的酒樓,百余年來有多位老食饕推崇備至,一桌菜,輒十幾兩銀子起。唐夫人以前是舍不得的,這會兒尋思著老爺俸祿高了,還是得帶孩子們去嘗嘗稀罕,不然以后出門,讓人看了笑話。
唐珠珠還在:“怎麼連個豆腐都能拌得這麼好吃!”
唐荼荼被鬧得笑出了聲,悶了一上午的緒,全讓珠珠給喚沒了。
有二殿下賞賜在前,這回沒人敢限制飯量了,唐荼荼一口氣吃了個飽,總算不用像往常一樣,下了桌再自己去廚房添補了。
午飯用罷,唐荼荼在院子里遛了兩個圈消食,回房時關上了門。
端端正正坐到桌前,拆開那套剛得的筆墨硯臺,磨墨潤筆,翻開日記本一頁新紙,在紙上提筆寫下。
【二皇子:
五月十九,夜,后院。
廿二,夜,庫房。
廿五,清晨,學臺。】
不確定二殿下還有沒有派人盯著,唐荼荼怕他的人查著這日記,不敢寫得太細致,只寥寥幾句記下了時間點。
空出了大半張紙,在日記最末尾寫道。
【評級A等。】
這是末世中期以后,城市基地里建立起的一套公民評級法,半形的,就是不公之于眾的,所有人都猜到有這樣的一套評級系,卻只有公職人員能看到一個人的級別。
末世,國家機崩潰后又飛快重建,要擺秩序混和資源匱乏的局面,便按公民能力和個人勞價值等等標準,對公民做了區分。
A等,是政教軍法科研各領域的杰出貢獻者;
B等,是服從集意志、熱勞的大部分工薪群;
C等公民好逸惡勞,貪圖樂,蠶食全民勞果,不利于城市秩序重建;
D等,是曾在末世前期有過犯罪經歷、及存在反叛風險的高危人,要長期監控。
唐荼荼順著和二殿下打道的三個時間點回想了一遍,又在“評級A等”的后邊,加了個向右上方傾斜的箭頭。
這位二殿下,年十七,人生才剛開了個頭呢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啦啦啦,下一章就要V啦,V前3天紅包不限量!!!老作者復健不容易,求求老板們支持一下!!
下一本古言正劇是《真香王朝》,歡迎預收~(我知道我文案寫得菜,但是正文真的好看嗚嗚嗚)
阿嬛十三歲繼位,盛朝第一位帝時,朝廷一半的老臣都在梗著脖子死諫:“牝司晨,國之將亡!”
過了五年,大盛百姓仍安居樂業,還越過越好了。
見狀,朝臣紛紛改了口,與同僚們私下絮叨:“子向來善于守,陛下能聽善諫,已經做得不錯了。可還是比不過先皇。唉,開疆擴土這種大事,一個人是做不來的,能守我大盛二十年太平便好。”
半年后,陛下跟頻頻侵擾邊關的北狄宣戰了。
兩朝元老們夙夜難寐,抹著眼淚:“陛下心系社稷,實乃我朝之福。可我朝太平已久,朝中武將青黃不接,誰能擔得起北伐大任?陛下此舉糊涂啊!”
陛下微微一笑,從自己的親衛隊里拎出百二十人,各個龍虎猛,尤其是領頭的那個,讀百家兵書,馭下寬嚴有度,堪為將才。
兩年后,將北狄攏盛朝版圖后,朝臣們徹底服氣了,唯一的憾是:“陛下文韜武略,我大盛必承天佑。只是陛下至今沒半個皇夫,也沒一兒半,泱泱盛世后繼無人,何其苦哉!”
陛下微微一笑,牽起了剛回京的大將軍的手,從龍柱后拉出了一雙兒來。
-真香王朝,日常打臉。
臨安首富之女姜鶯仙姿玉貌,可惜意外落水后反應有點慢。她自小喜歡程意,掏心掏肺地對他好。 不過程意看不上姜鶯,在他眼里姜鶯活脫脫一個土財主家的草包,但礙于恩情不得不同意兩人的婚事。 婚期臨近姜鶯得知程意與庶妹有染,意外受傷后前塵俱忘,只記得自己有一位才貌兩全的夫君……想不起夫君是誰的姜鶯逮到人便問:我的夫君在哪里? 程意以為姜鶯裝的,指著姜家死對頭,隔壁沅陽王府答:在里面。 姜家的死對頭——沅陽王王舒珩,十六歲名動汴京,可惜性情冷傲是貴女們只敢遠觀的高嶺之花。 程意想姜鶯肯定裝不下去,然而姜鶯信了。 她翻墻摸進王府,腳底一滑落入個溫暖的懷抱。望著面若冰霜的男子,姜鶯怯怯道:請問我……我的夫君住這兒嗎? 男子臉上冰霜漸融,抬手拿下姜鶯烏發上的落葉:怎麼這麼晚才回家? 姜鶯認定找到夫君,回府插著小腰牛氣哄哄同程意道:謝謝你,我找到夫君了。 程意慌了,但為時已晚。 當夜,姜鶯背上小包袱踢開王府大門高喊:夫君,我來啦。 門后早已等候多時的王舒珩笑容意味深長:可想好了?進了這扇門,這輩子都是我的人。 小姑娘憨,羞赧道:只有這輩子嗎?下輩子也是好不好啊? 王舒珩薄唇上揚,點頭的同時捂住姜鶯耳朵,在程意的聲嘶力竭中關上了大門…… 姜鶯跑進王府,程意以為她活不成了。誰知姜鶯在王府每天吃好睡好,一言不合就抱抱,親親她的俊美夫君。 后來,據說姜家那個失憶的二姑娘,如今是沅陽王的心肝兒,天天作威作福。 程意悔不當初,他萬般祈求姜鶯再沒有看他一眼,倒是沅陽王摟著自己的小妻子,說:謝謝你讓她回家。 再后來,恢復記憶的姜鶯想跑,男人高大的身形籠住她,戲謔輕笑:占了本王便宜,跑得掉? 排雷:1、女主不是開頭就失憶,十九章失憶;2、年齡差8歲;3、男二追妻追不到 sc,he,文案已截圖,原名《循循誘春鶯》,只換文名和文案,其他沒變
三屆最佳女配得主秦婠,一朝穿越成了侯府即將被趕出門的假千金。 這個身份一看就知道,不是女配就是炮灰! 秦婠摸了摸自己的血玉鐲,呵,當女配,她是專業的! 嬌憨、蠢白、惡毒、腹黑、白蓮,任君挑選。 被甩了巴掌的大哥:「英姿颯爽有將門之風,婠婠果然才是我侯府的人」 被眾人指責的伯府嫡女:「婠婠太可憐了,我怎麼能這麼對她?」 被罵到抬不起頭的紈絝公子哥:「婠婠說的對,我簡直一無是處」 只有某個披著羊皮的太子爺,冷哼一聲:「來,請繼續你的表演」 秦婠:「太子哥哥在說什麼,人家聽不懂呢……」 太子:「呵」
(穿越溫馨向,家人不極品)一朝穿越農家,有青磚瓦房大院子一座,良田幾畝,奈何錢匣子空空如也。不過沒有關系,因為爺奶寵愛,爹娘疼愛,兄弟友愛,鄰里和善團結,白夏表示,發家致富奔小康,那都不是事兒~種種田,擺擺攤,置田產,買鋪子。行山村人:“不得了啦,白家那丫頭被圣上封為鄉君啦。”方婆子:“天龍山的師傅說的沒錯,咱家小夏果然是個有福氣的!”白老頭:“我老白家祖墳冒青煙啦!!!”
【虐渣打臉】 【渣男後悔】 【假太監】 【重生】 【寵妾滅妻】上一世,葉知笙是世家大族養出來的嫡女,在家族沒落後,嫁給了祖父千挑萬選的國公府世子溫如新。她所受的教養都是以夫為天,即便知道溫如新不愛她,她也盡心盡力替他操持好一切,替他教養他選中的養子。她以為就算沒有愛,兩人也能相敬如賓過完餘生。可養子功成名就之後,他指著一直在她跟前伏低做小的妾室,逼她吃下毒藥,讓她出主母之位,不要阻礙他們一家三口團圓。她看著麵前衣裙虛偽的麵孔,想到自己多年的努力都是為別人做嫁衣,當即吐出一口黑血。再次睜眼,她不再恪守禮法,勢必要讓一家黑心肝的都付出代價,養子不養了,決心和離。與此同時,當朝九千歲裴觀上門要娶她為妻。她說“我是和離婦。”他回“我是太監,我們天生一對。”新婚當晚,葉知笙羞著臉暗罵裴觀是騙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