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真經》分上篇《道經》和下篇《德經》,全文五千余言,共計81章,合九九歸一之數。這部真經,可以套用其中一句話來解釋趙然看書的觀——玄之又玄!所謂微言大義,絕非虛言。
每一句話都可以表達很多層意思,和前后相接,又可以表達很多意思,再聯系上下文,又引申出不同的理解。趙然穿越前看的是熱鬧,穿越后來到這個世界上,想要看個門道,卻哪里是那麼簡單的。
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趙然看著比較悉的一句——天地不仁,以萬為芻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按照字面的理解,就是說天地沒有仁之心,把萬視為芻狗;圣人也不要有仁之心,把百姓也當做芻狗來看待。
聯系下文——天地之間,其猶橐龠乎!虛而不屈,而愈出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其想要表達的意思,似乎是說道的規則是冰冷的、漠然的、是空的、是沒有任何和羈絆的,想要其律,也必須秉持虛無之心——天地像個大氣囊,空虛卻不會坍塌,運行中卻生生不息,說得越多,能夠表達得卻反而越,因此,“不如守中”——不如持守空虛以應萬變。
就這麼短短幾句話,越琢磨越覺得后面似乎猶有余味,越想越覺得深奧難言。趙然穿越前看過很多描寫修道的小說,常常引用這句話,然后憤憤然讓主角施展辣手,或是以為主角與天斗的宣言。其實謬矣,無論憤然出手報復,或是選擇與天抗爭,都和這句話的本意相違背——最好的求道之路,就是持守虛中,不予介懷,所謂“不以喜,不以己悲”者也。
這句話應該便是“太上忘”的注解吧?趙然也不確定,他忽然又想起了佛家思想,這不就是“空”的來源麼?難怪道士們一直指斥佛門乃是道門的叛逆……
趙然想得頭都大了,只覺頭暈腦脹,眼前發黑。他不敢再深想,長長吐出一口濁氣,強迫自己以簡單之心看待《道德真經》——好吧,就當是背誦名句吧,或者是后世的考試提綱,這樣會輕松一些。
背誦了前面十多章,趙然就遇到了難。每一章那麼簡簡單單幾句話,背下來不是問題,可想要流暢的通篇順下來,卻很是不易,因為這些經文看上去更多的是老人家隨口而出的警句,似乎是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,想起什麼就說什麼,每一章之間是割裂的,凌中沒個頭緒。
可真要這麼想,卻又不是那麼回事,因為后面的每一句話,如果沒有前面的話作為鋪墊,理解起來就會愈發困難。
好吧,趙然承認,他頭一次認真研讀《道德真經》就遭挫折,被徹底打敗了,腦子里除了一堆漿糊,啥都沒剩下。
此后幾日,趙然每晚都到藏書樓看書,看的結果是一片凄然。很多容自己明明以為看懂了,也背下來了,可就是不敢去琢磨其中的深意,想清楚一層之后,接下來必定會引發更深的下一層,然后繼續去想,每次都讓自己想得近乎吐。
連續多日之后,趙然熬不住了,去尋于致遠求教。當他十分苦惱的將自己的遭遇傾訴出來,并且舉了幾個自己遇到的難題之后,于致遠臉古怪的打量了他很久,問:“這些都是你自己琢磨的?”
趙然苦笑:“不是自己琢磨的還怎的?也沒人指點我……”
于致遠默然半晌,拱手道:“老弟大才,吾不如矣!”
趙然不知道,自己因為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眼界使然,讓他對經文的理解在這個世界已經算是非常深邃和寬泛了,他所考慮的那些問題,就連于致遠這樣有才名的道士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。比如宇宙的本源來自何?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又是怎樣?這個世界有幾個人看過類似的科普文章?
但于致遠也有自己的長,他的優勢相比趙然而言,正在于信仰專一。他很快就將趙然灌他耳中的那些“七八糟”的思路拋開,指點趙然道:“觀《道德真經》而不讀《想爾注》,非正道也。”——你小子看經不看注,這算什麼道理?
好吧,趙然拍了拍自己的腦門,這個真是疏忽了。這個世界人們最簡單的常識,于趙然而言,卻并非那麼理所當然,他疏忽了也并不奇怪。
《老子想爾注》為道門祖師——張天師所著,道門而不讀《想爾注》,那是不可思議的。可趙然是穿越客,說白了,他心中缺乏對張天師的敬畏之心,想不起來也不能怪他。
于是,趙然又開始翻閱起《老子想爾注》來。
《老子想爾注》是張天師對老人家“語錄”的解釋,每一句話都作一注釋,讓人們明白老人家到底想說什麼。趙然大致翻看了一遍,很快便有了所得。
對于《道德真經》,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理解,那麼究竟哪一種理解才是正確的呢?很顯然,張天師認為,他的理解是最接近老人家本意的。
簡單來說,張天師提出,守道不僅要守道心,而且要守道戒,也就是從行為規范上符合天道,趙然認為,這是張天師創立道門的基礎。沒有道戒維系上下,就沒有道門的存在——道門是個組織,而修道只是手段,修道也許可以上溯無限元元,但道門的誕生卻自張天師而始。
有了道門,讓人們了這個組織,那就得拿出些甜頭來不是?張天師便在《想爾注》中借老人家的話,闡述了長生之法,也就是修道之法,這是道門傳承缽的最重要方式。可趙然卻覺得,《道德真經》是講述對道的本源追溯的,強行將其與長生之法掛鉤,會顯得很是別扭。
舉個例子,老人家已經說過了,道是虛無,沒有好壞之分,沒有善惡之念。可張天師注釋說,“道設生而賞善,設死以威惡”,又說“仙士畏死,信道守誠,故與生合也”,那麼趙然不要問,既有賞罰之舉,必有好惡之分,這不是說天道是有思想的麼?與老人家所云,不是矛盾了麼?因此,趙然的理解是,《道德真經》是理解天道的著述,或許修行到了至深,能夠從中悟出飛升的法門,但那屬于最高等級的范疇,絕不是一般修道人士可以參研的。
除了長生之法外,張天師還講述了普通世人應該怎麼做。有資質骨和天賦才干參與修道的人畢竟是數,剩下的大多數人怎麼辦?張天師繼續借著對老人家話語的解釋,闡發了世俗統制的規則,君王應該怎麼做,臣吏應該怎麼做,百姓應該怎麼做。即“治國之君務修德,忠臣輔佑在行道,道普德溢,太平至矣,吏民懷慕,則易治矣!”m.166xs.cc
由此,道門確立了世俗王庭的運行規則,并以十方叢林而督之,以四方天地為貢,助有道者飛升。
趙然不憚以最大惡意揣想,也許就現世道門而言,《道德真經》并非是最重要的經典,真正的核心典籍,應當是《想爾注》才對。就他的眼來看,張天師對老人家的注釋,是純宗教的,正是因為把世人的理解全都從宗教的角度統一了起來,才有了道門的存在。
好吧,胡思想歸胡思想,趙然已經深道門,就必須融這套思想系之中,哪怕心深再不以為然,表面文章也得好好作下去,就當是在讀這一世的考題和標準答案罷。
從《想爾注》讀起,趙然終于開始了門徑。
陰差陽錯,秦齊與遊戲係統一起穿越異界。在異界,人人凝練武魂,而秦齊的武魂竟然是遊戲裡十個逆天大BOSS!在異界,彆人修煉千辛萬苦,而秦齊卻隻要殺人刷怪拿經驗!在異界,煉丹師是萬中無一的大天才,而秦齊隻需要學習一下生活職業,嗯,還有鍛造師、禦靈師、陣法師、廚師……唉,好煩,乾脆都學了吧。在異界,且看秦齊一路狂飆,遇神殺神遇佛殺佛,腳踩諸天聖子,坐擁絕世美人!
陸塵,三十六重仙域第一人!十萬年前,重修《九世輪迴決》。第一世,他成了九重妖域第一妖!第二世,他成了萬魔禁區第一魔!第三世,他成了千靈山域第一靈!第四世,他成了鬼窟域境..... 四處留下了他的無敵傳說.... .... 第九世,記憶塵封,重回故里,年少的他入了一修仙門派,結果被人奪了靈根骨,還被誣陷偷了門派功法... 最慘的是,未婚妻和別人跑了?當記憶解封那一刻.....他歸來了!
蘇塵,一名身懷青石淚的凡間少年,無意間打開了自己的靈臺,發現無邊識海內有一座方寸靈山,世外桃源仙靈之地。靈泉可澆灌仙稻,靈脈可開闢洞府,誕生幾個仙靈兒,靈草仙花十里如仙境。
你問我活了多久?我會告訴你億萬年,天地誕生之初,我即存在。有人稱我爲戰神,戰神,這世間,何曾有我不贏之戰?有人稱我爲仙師,仙,何等遙遠又近在咫尺的距離,與你們而言,我應該是。仙古、亂古、荒古……上至秦一統六國,下至第二次世界戰爭,億萬年走來,仿若黃粱一夢。然,吾之心,只向道!入紅塵,破紅塵,待得億道紫武令齊聚,不日即可紅塵成仙!